大樓消防安全檢查多久一次?除了消防安檢還能這麼做讓社區遠離火災!

社區大樓消防安全檢查多久一次才能避免火災

如今台灣都市化程度高,集合住宅的住戶也不斷增加。但在你咬牙投入畢身積蓄買下房屋時,你是否注意過社區防火安全?許多社區經常會著眼在眼前看得到的花費,卻鮮少關注看不到的「危險」。今年5月26日深夜,新竹市東區豪宅社區「晴空匯」一場惡火奪走兩名消防員的性命,一夜間千萬豪宅成了一片漆黑、與焦油遍布的「惡靈古堡」,許多人才驚覺,原來外表的高級不能代表居住的安全。而事故過程中,火災警報未響、排煙系統失靈、濃煙擴散導致逃生困難等問題接連爆出,究竟社區該怎麼做,才能確保安全,降低失火風險?社區平時又該注意哪些事情,並幫助住戶建立哪些觀念,才能降低事故時的傷亡?

每年一次消防檢查與定期公共安全檢查是最基本的防範

依內政部通過之「消防安全設備檢修及申報辦法」規定,場所管理權人至少每1年需進行檢修。其中集合住宅屬於乙類場所,申報時間為每年9月前向各縣市消防局申報。若沒有依照期限內辦理檢修申報者,會處罰場域管理權人新臺幣 5 萬元以下罰鍰 。相關詳情可參見消防署說明(消防機關受理消防安全設備檢修申報及複查注意事項)

消防檢查項目主要包含:

  • 滅火器設備
  • 室栓系統設備
  • 火警系統設備
  • 泡沬系統設備
  • 灑水系統設備
  • 廣播系統設備
  • 避難系統設備
  • 標示系統設備
  • 照明系統設備

除此之外,依據建築法第 77 條第 3 項規定,「集合住宅」係屬供公共使用建築物,該建築物之所有權人、使用人應就其建築物防火避難設施及設備安全標準檢查,委請中央主管建築機關(內政部)認可的專業機構或專業檢查人辦理檢查簽證(可以全國建築管理入口網查詢合規的廠商),其檢查簽證結果應向各縣市都發局申報。這也就是所謂的「建築物公共安全檢查簽證及申報制度」。而社區住宅的頻率為每2-3年一次。申報時間為每年1-3月。若不確定自身社區屬於哪個類別、要何時申報,可以透過「建築物防火避難設施及設備安全標準檢查申報期間及施行日期」查詢應於何時完成申報。

上述檢查項目,可以幫助社區依照政府規範,避開常見的防火誤區。如防火門的開關設置、公共空間裝潢使用的材質是否防火、逃生指示是否明確、公共空間是否堆放雜物影響逃生等等。並確認各項防火設施能正常運作。諸如煙霧偵測系統是否可正常做動、警報系統是否正常、自動灑水器是否可正常運作等等。

類組使用項目舉例申報條件
樓地板面積㎡
申報頻率申報期間
H2
集合住宅
集合住宅
住宅
建築物樓層數≧16F2 年1 月 1 日至
 3 月 31 日
H2
集合住宅
集合住宅
住宅
16F>建築物樓層數≧8F3 年1 月 1 日至
 3 月 31 日

火災發生原因第一名-電器走火:預防技巧一次看

根據台北市政府消防局建築物火災統計至113年至今已發生395件火災件數,火災發生原因前3名依序為電氣因素、菸蒂、縱火。統計後有55%火災發生於15時-21時,此時段為民眾經常用火用電之時段,建議用電安全謹記「用電不超過負載」、「電線不綑綁折損」、「插頭不潮濕污損」、「電源插座不長插」、「電器旁不放物品」等原則。

關於用電不超過負載,一般家中用電一個迴路的承受電流上限為20安培,用功率(P)=電流(I)X電壓(V)的公式換算,台灣市電電壓110V,故一個迴路可承受上限大約是2,200W。為了安全並方便記憶,這裡我們抓2,000W就好。住戶可以記得一個大原則,只要是有加熱、製冷或除溼功能的家電,基本上都是大功率的家電。例如電熱水器、冰箱、除溼機、吹風機等等,使用前務必注意上面的功率標示,不可超過承載上限。否則幸運的話就是無熔絲開關跳開、家中跳電,不幸的話就是導線發熱熔毀絕緣層直接燒起來。

另外不少住戶家中都會使用延長線,使用前也要多注意延長線本身可承載電流上限,切忌使用無相關標示的延長線,以免不慎超過使用上限引發走火。部分標示15安培的延長線,依照稍早公式換算,它的功率上限就只有1,650W。這個瓦數,部分吹風機或是電捲棒都可能已逼近甚至超過這個上限,應避免在這類延長線上使用大功率的電器產品。

另外,如果是你購入的是超過20年以上老舊房屋,建議除了請室內設計師翻新房屋外,也可以請專業的水電重新拉線、重新整理配電盤上的開關與線路。避免因為電線絕緣層材質老化影響使用安全。同時早年法規不若現在完整,這麼做也可以避免早期不當施作方式產生的隱憂:如壓接螺絲未旋緊、電線連接時纏繞圈數不夠、配線線徑低於無熔絲開關容量上限、或配線雜亂交纏、甚至水火線未依照正確方式連接,等問題所導致的起火風險。

社區火災逃生:災害發生前就要建立告警求救與緊急逃生機制

如果尚未起獲但在居住空間聞到焦味時該怎麼辦?第一步,可以先關閉家中電箱的總電源。第二步聯絡社區物業管理者,並轉請專業廠商或消防人員查找原因。必要時社區管理者可以使用廣播系統做緊急廣播告知情況。台灣智慧建築協會也建議,如果社區有使用App,也可以透過App進行緊急推播,讓住戶能在第一時間掌握狀況,避免延誤逃生。

美國消防協會統計若未裝設火災警報器或火災警報器未啟動,火災死亡率為1.23%。但若有裝設火災警報器並及時逃生者,死亡率則有效降低至0.57%。前後死亡率相差超過2倍。社區除了配合消防檢查,讓煙霧偵測以及警報保持正常運作之外,也要多注意建立緊急的聯繫渠道與清點名單,才能在意外發生第一時間確認受困人數。

同時根據統計,在火場因吸入煙霧死亡的人佔火災傷亡的超過一半。大火所造成大多數患者都是嗆傷居多,尤其火災現場濃煙造成的死傷,因為濃煙的高熱氣會直接造成呼吸道的燒灼傷,或是因為有毒氣體造成人意識昏迷。以這次的晴空匯社區為例,兩名英勇殉職的消防員就是因為氧氣瓶耗盡,脫下面罩後,吸入大量含有焦油與戴奧辛的有毒氣體、最終一氧化炭中毒死亡。所以在防火觀念上一直都有個說法,就是「小火快跑、大煙關門」。因為煙跑得比人快、而且只要吸入一氧化碳達1.3%,就有可能讓人陷入昏迷,最終命喪火海。

此外針對濃煙,消防署前組長提到:「很多火場都一再證明,空調系統是火災煙熱蔓延的路徑,會加速煙的流動,所以火災應變需要關閉空調及通風。」同時間,社區排煙系統若未自行啟動,管理者可手動開啟,避免煙霧在室內空間蔓延,阻斷住戶的生路。新竹晴空匯案例當中,排煙系統並未正常運作就成為重點檢討的項目。經調查判斷,排煙系統應是輸送電力的迴路遭到燒毀導致斷電無法運作。此次經驗也被政府列為日後法規調整的重點評估項目,社區管理者可再多加注意。

而當今天住戶關門後被困在特定房間時,社區是否有緊急聯繫的渠道幫助住戶求救就非常重要了。過去社區多會有安裝室內對講機,雖然聯繫方便,但卻有定點使用的限制。在火場逃生時,若住戶受困地點遠離對講機,對講機就難以作用。以晴空匯社區的案例來說,火警發生時間在晚間11點,卻直到隔日下午1點才成功讓所有住戶脫困。中間原因除了高樓層一開始雲梯無法抵達影響救援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社區第一時間無法確認受困人數,導致搜救進度的延宕。

若社區導入雲端對講機,住戶透過手機的對講App就能即時聯繫管裡室。這時候就可以管理者就可以快速的逐戶確認狀況,幫助確認受困者的數量與位置,加快搜救的進行。(了解智生活對講機服務)

電梯逃生與門禁機制上的注意事項

許多社區為了避免陌生人隨意進出,都有梯控與門禁的的設計。但火災發生時,若電力供給異常,當下乘坐電梯的人員容易受困在電梯廂內,在社區內的人可能會因為無法正常感應開啟出入門,延誤逃生。 平時保障安全的門禁,在火警發生時,此時就成為了人們逃生的重大障礙。因此社區在裝設梯控與門禁時,必須要設想到可能的突發意外,理想狀態下,要能夠在火災當下解除相關的限制,確保住戶可就近逃生。而社區若有緊急升降梯,應有較高的防火要求,可用作逃生,但其主要用途是在建築物發生火災時供消防人員進行滅火與救援使用。

若住戶火災發生當下不幸正好在電梯內,此次晴空匯受困住戶是自己扳開電梯門、逃出生天。但專家建議,電梯若卡在半途未停留在對應樓層,貿然自行開門其實是很危險的,可能有墜樓風險。此次住戶雖幸運逃出,但建議若遇到類似狀況,應先停留原地常試透過緊急呼叫鈕呼救。或者如果社區有雲端對講機,可透過對講機嘗試呼救。

社區平時做好防火規劃,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其實說了這麼多,社區要避免憾事的發生,重要的還是在平時的防災措施與規劃。畢竟火災發生當下,場面混亂。就算有做足準備都不能保證人員均安,更何況毫無準備的狀態下面對突發災害,那該有多可怕?從法律規範的基本消防安全檢查到建築安全檢查開始,不要抱持應付心態了事,而是落實每項檢查、確認不足予以改善。並在此之外,平時多加宣導正確的用電觀念防火意識、建立良好的緊急聯繫渠道,才能讓社區長住久安。

社區逃生門與逃生梯空間的規劃

依照規定,防火門性能規範(建築技術規則第 76 條) 防火門以平時之開啟狀態,分為常時關閉式、 常時開放式 2 種,可自由選用,但常時開放式需具備有煙感應或其他於火災時可自動關閉門扇之連動裝置,監控管理確保建築中的防火門在任何時候處於應用的正常狀態至關重要。

分享此文章
返回頂端